一路践行群众路线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今天,“服务群众·感动昆明——我们身边的好干部(好班子)”先进典型评选活动落下帷幕。10位好干部、10个好班子脱颖而出,成为群众公认的好干部和好班子。 他们中有“把百名智障学生带上冠军领奖台”的五华区新萌学校工会主席代建荣,首创“云秀小巷拆迁改造模式”的官渡街道季官社区党支书、居委会主任陈雁,还有“9年连续获全省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的昆明市第一中学,“工作人员垫钱为村民修路引水”的阿拉街道办事处清水社区居委会,等等。 他们平凡、亲切,一如我们的朋友、亲戚、家人。很多昆明市民都熟知他们,因为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为我们跑腿的那位大姐,给我们输液拿药的那个护士,为我们疏导交通的那位警察;我们的母校,我们看过病的医院,我们进过门办过事的社区……今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好干部、好班子。 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但带给我们润物细无声的温暖和感动。 本次评选活动是昆明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创新。活动历时半年,掀起了一场全社会参与,推选典型、树立典型、学习典型的热潮。评选活动收到选票超过300万张,成为我市类似活动中参与面最广、群众投票数最多、社会反响最强烈的一次评选活动。 纵观本次评选,坚持走群众路线是评选活动的最大特色,让群众在评选中唱主角,让群众推选评议自己心中的好干部、好班子贯穿始终。 报名推荐阶段,首次采取了组织推荐和群众联名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赢得了广泛好评,使得市民可以自发推荐身边的“好干部”、“好班子”,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公众投票阶段,开通了报纸投票、网络投票、手机客户端投票、微信公众号投票四种渠道,充分考虑到了群众的参与方式。 评选活动期间,“为好干部投票”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 “今天投票了没有”成为一些机关干部见面的问候语。大家纷纷用自己的方式,为心目中的好干部、好班子投出一票。公众投票阶段,累计收到305万张选票,创昆明评选活动新高。 大众评审阶段,40位评审全部来自基层一线,具有广泛和充分的代表性。在评审会的前几天,他们就拿到了评选材料。不少评委还通过实地调研、电话了解等方式做足了功课。评选现场封闭独立打分、媒体全程跟踪报道,确保大众评审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今天,在隆重的颁奖仪式上,40位大众评审还为当选的好干部、好班子颁奖。让群众为干部颁奖,既是对好干部和好班子最大的肯定和奖励,也是干部公仆角色的一次回归。 从报名推荐到公众投票,再到大众评审,直到颁奖,每一个环节,群众始终是活动的主角。干部好不好,只有群众说了算。也正是因为群众视角,这次推荐出来的干部、班子,很多都是长期在群众身边默默无闻做事、勤勤恳恳奉献的基层一线“小干部”、“小班子”。 “服务群众·感动昆明——我们身边的好干部(好班子)”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结束了。但这也是开始,因为践行群众路线没有句号,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相信,这些由群众一票票推选出来的“叫得响、过得硬、立得住”的先进典型,必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释放出属于这个时代、这个城市、这样一群先进群体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掀起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潮。 (昆明日报 记者杜托) 获奖“好干部”事迹 代建荣:让残缺的生命绽放精彩 新萌学校是云南省创办最早的九年一贯制智障类特殊教育学校之一,也是全省智障类特殊教育的一张名片。在这个学校里,有一位普通的体育老师,他叫代建荣。从1993年来到新萌学校,在过去的21年里,他带着众多残障孩子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帮助孩子们融入正常社会生活,让折翼天使们融入了社会,让残缺的生命绽放精彩。他也因此成为“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这是云南省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让“折翼天使”站上世界最高领奖台 1993年,当代建荣以体育专业同级毕业生最优的成绩毕业时,他得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到新盟学校搞特殊教育,可当他踏进新萌学校的大门却傻眼了。 他面前的这些学生分别患有脑瘫、癫痫、自闭症、唐氏综合症、苯丙酮尿症以及其他原因不明的智力障碍,而且全是中重度和特重度。 第一堂体育课,光是让学生集合报数,就让代建荣乱了手脚。这些有严重智力障碍的学生不会配合,不会接受指令,就连定位站立也做不到。“我的教学思路必须做调整,要对学生有耐心。”代建荣说。第二堂课,他提前在地上用粉笔画好了学生站位的位子,教学生如何记住自己的位置。这样连续上了10堂课,反复让学生站队,记数,一个班的学生终于可以站好队报数了。 与普通的学生不同,教材往往满足不了特教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特教老师不断钻研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为此,代建荣领衔研究了教育部“十五”特教研究课题《云南民族地区中重度智商儿童素质提高的方法和研究》,结题后得到了较高评价。他也成为云南特奥运动的具体实践者和推广人,是中国西部目前唯一的国家特奥讲师、高级教练员。 由于有了很好的理论指导,训练方法科学有序,新萌学校特奥运动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今,在新萌学校小小陈列室里,挂满了各种锦旗、奖状、奖牌。截至2013年,代建荣率领的新萌小队员,114人次获得过全国及世界特奥会金银铜奖牌,2007年和2011年,新萌有10名学生入选国家队,代建荣还作为国家特奥篮球主教练连续参加了12、13届世界特奥会。 让“自己的孩子们”融入社会 相比于学生在运动场上收获无数荣誉,更让代建荣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是,经过特教老师们的共同努力,让孩子们能够回归到正常社会和家庭生活。 为此,他更注重孩子们对社会和生活的融入,更注重孩子们的未来。“普通教育是把孩子们培养成高精端人才,进名校,找好工作。我身边的这些娃娃,是把他们由特殊变为普通,让他们融入社会,正常生活。”代建荣说。就这样,为了智障孩子的明天,他21年如一日,一点一滴地教孩子们融入社会。 “他不仅仅是一名体育老师,更多的是教孩子怎么做人,如何融入社会。”学生家长全长春说。2012年央视教师节晚会上,他的学生们用并不流利的话语表达着自己对“爸爸”的爱,其中一位学生甚至练了整整一年系红领巾的动作,只为在晚会上给获得“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的代建荣系上红领巾表达敬意。 如今,新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孩子们的身体机能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都能普遍得到好转。很多在入学时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的学生,毕业时都找到了一份简单的工作,重新融入社会。他们有的当了搬运工、售货员,有的还当了“小老板”,开了小店批发厨具,还有人开了修理店。有的学生结婚生子后,把小孩子带回学校,跟老师一起分享幸福……(昆明日报 记者贾献培) 获奖感言 如果能给予什么,那就是对孩子们无限的爱。如果能留下什么,那就是对特殊教育用心的坚持。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改变一个学生,解放一个家庭是我努力的方向。学生一点点可贵的进步,不幸家庭一点点的惊喜是我信心的源泉,付出的动力。作为长期兼职做群众工作的学校工会主席,率先垂范是动员教师立足本职岗位作出贡献的良好基础。“昆明好干部”是我又一个新的起点,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对特殊教育的关爱,我将更好地服务学生,圆更多不幸家庭幸福的梦想。 陈雁:雁过留痕 “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没有陈雁,就没有云秀小巷今天的幸福生活。”73岁的陈光庆老人坚定地说。 过上美满日子的村民 “以前的季官社区,穷得‘远近闻名’。”村民袁凤英说,陈雁从2007当选为官渡街道季官社区主任以后,这里一天一个样。 “现在的生活,我嫁过来时,连做梦都没有梦到过。”袁凤英说,刚嫁入季官社区三组时,这里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烂泥坝子。但是现在,她家7口人,一年分红就有14万元,加上女儿一家做生意,一年的收入有20万元左右。 当然,云秀小巷的居民户均都有3套房,人均每年还有2万元的保底分红;家家户户都有上班族,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小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村民爱亲敬老,邻里和谐;社区干部被群众当成比亲人还亲的兄弟、姐妹,是昆明近几年耀眼的“幸福村”、“小康村”、“和谐村”, 是很多其他社区居民眼中的“幸福标杆”。更被政府确定为云南省“城乡一体化”重点示范项目,昆明市城中村改造“迁村并点”重点示范区,官渡区重点示范项目。 “如果没有陈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年87岁的杨文英老人也说,是陈雁带着社区过上了好日子,他是社区的恩人。“他出头为我们盖了新房,让我们从脏兮兮的农村人变成了清清爽爽的城里人。” “娃娃从小学到中学,全部都能就近入学;社保、医保、重大疾病保险全部投保,养老人比较好的家庭还会得到张榜表扬,你说,这样的社区不是最幸福的社区吗?”今年娃娃刚上小学的付春笑着说,是陈雁当家后,季官二组才变成了幸福的“云秀小巷”。 当官就要有责任心和担当 在云秀小巷大门外,一块高达3米的石头上刻着“全心为民,有难官当,有福民享”12个鲜红的大字。 “这是我一时冲动写下的村训,现在想想,这几个字责任太大了。”但是陈雁不后悔,既然出来当村官,就一定要有责任心和担当。 当初他为了一句“一定要改变季官的贫困局面,努力把社区打造成为官渡区乃至昆明市最幸福的地方”的承诺,放弃价值千万的生意,毅然投入社区主任的工作中;之后为了让季官二组彻底脱掉穷农村的帽子,他赌上自己的千万身家,引进专业的监理公司,与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在季官社区第三居民小组原址,启动自主建设了城中村改造项目—“云秀小巷”,让村民住上了干净整洁的洋房;为了不让村民将手中的钱胡乱投资,他又引导大家成立了融资公司,开创村集体的商业项目,让村民每年都能分红;为鼓励村民自食其力,他带头立下“有能力不工作者分红减扣”的村规民约。 到过云秀小巷的人,都不会忘记小巷大门口矗立着的那块青灰色石头,上面镌刻着“雁过留痕”4个行书大字。这是村民为社区干部和陈雁设的。 陈雁在2013年换届选举时,全票通过,连任社区主任,同时还当选为社区书记。 看到村民将陈雁当成恩人,当成亲人,一个劲地称赞他,陈雁的母亲有一次甚至拉着陈雁的手说:“儿子,你苦死也值得了!” “如果不是来当村官,我不管有多成功,也只是一名商人,不会有太大的社会价值。”陈雁说,他早已决定,要将下半生奉献给季官社区。(昆明日报 记者赵书勇) 获奖感言 季官社区从一个贫困落后的村落走到今天,正是因为有我们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好方针,有全社会、全社区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倍加珍惜,倍加努力,绝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槐艳芳:拄拐杖的数字人生 石林县财政局的工作人员都亲切地叫槐艳芳为“槐大姐”。虽然每天都要拄着拐杖,但是她却有着让每一位在岗职工学不尽的经验与乐观,她常说:“在岗位上26年,服务好每一位来办理业务的对象就是我的目标。” 身残志坚 乐观面对 槐艳芳2岁半时因病导致小儿麻痹双腿残疾。1988年7月坚强的她从云南省财贸学校毕业分配到石林县财政局,先后在综合科、行财科、预算科等不同岗位工作,至今仍在基层财政岗位上辛勤耕耘着。 槐艳芳坚信身体可以有残疾,但理想信念决不能有“残疾”。用她的话说:“在一个县城里,财务工作繁琐细小却关系重大,只有把小事做好,才能保证在任何一个岗位上做到工作不出错。那就需要沉得下身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她边工作边自学。1992年至1995年参加全国高等教育会计专业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文凭;2000年至2002年参加云南省行政学院函授班学习,获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证书。这些都表明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并没有因为身体的不便而对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放松。作为一名残疾人,她克服重重困难,无论工作多忙、不管来办理事情的是生人还是熟人,她都本着“财政服务无小事”的宗旨,“热情、礼貌、周到、快捷”地提供优质服务,耐心解释、有问必答,努力为每一位前来办事的人营造一个“进门有亲切感,咨询有放心感,办事有高效感,出门有满意感”的服务环境。认识的人都说:“财务上的事找槐大姐准没错。”她正是用这种身残志坚来书写专属于她的人生。甘心为财政事业奋斗,她乐观积极的精神也渐渐成为了石林财政人心中的正能量。 言传身教 授人以渔 为人谦和、待人诚恳是大家对她的评价。不仅本单位的人喜欢与她进行业务探讨,外单位的财务人员也经常向她请教业务。近年来,石林县财政局陆续招录了很多新人,在这些财政新人的成长过程中,她从不吝啬自己二十多年的经验,主动、毫无保留地传经送宝。“对于有这样一位好部下感到很欣慰。按理说26年的工作经验怎么都应该升到科级干部,但是考虑到要经常下乡,槐艳芳一直是一名普通的干部,但她却没有怨言地努力工作着。”石林县财政局局长尹桂华在说到槐艳芳时,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 俗话说“打铁还得靠本身”。作为一名基层财务工作者,思想上求“正”、工作上求“精”、素质上求“高”一直是她坚持的目标。在石林县开展会计电算化普及工作时,槐艳芳负责分管县级28个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在教别人之前,她首先保证自己先学会。整整一个月,她每天晚上都加班到深夜,根本顾不上家里年幼的孩子,只为了自己负责的每位会计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操作。因为大部分单位的财务人员都是年龄偏大的老会计,对于会计电算化、财政信息化管理操作掌握较慢,从始至终她都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每一位会计人员。 “我从2003年开始工作到现在,只要有不懂的都会在第一时间向槐大姐请教。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槐大姐还会每个周末来给我‘补课’。教育系统下设的学校特别多,虽然她身体不方便,但是只要她有时间都会跟着我们一起到学校做账。”在石林县教育局工作的陈洁说。不仅是陈洁,槐艳芳对每一个服务对象都是这样细致耐心。(昆明日报 记者安福燕) 获奖感言 我只是石林财政局一名普通的干部。从工作到现在,周围的同事和领导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工作环境,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或许我就不能够这样很好地工作。把我会的东西教给别人也只是为我喜欢的财政事业做的一点小事,只要大家都能够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能切实地服务好我们的服务对象。今后我会更努力工作,为石林、为彝乡作出贡献。 李正兴:坚守一个人的国土资源所 在昆明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以下简称“两区”)经济条件最落后、生存环境最糟糕、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雪山乡,有这样一位国土资源所所长:自1996年加入国土资源所以来,一个人全面承担了法律法规宣传、征地、建房丈量、地质灾害排查等所有辖区国土资源所的全部工作。 他是李正兴,在一个人的国土资源所,他坚守了上千个日日夜夜,踏遍全乡村村落落的每一寸土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成就了不平凡的国土事业。 背公章走村串户办实事 雪山乡地处“两区”东北部96公里的轿子山自然保护区西北麓,辖区最低海拔780米,最高海拔4247米,故有“地无三尺平,十里不同天”之称。全乡70%以上的土地面积为悬崖峭壁、箐深坡陡,时常会有坠入山崖、落石伤人的安全事故发生,地质灾害频发,时常发生塌方、滑坡等险情。 冒险排查隐患、收集信息,是李正兴的责任所在,所有工作都要靠徒步完成,这无疑又增加了工作时的风险指数。曾经就出现过分配到雪山乡工作的人员,才看到工作环境就请求不要安置,主动放弃工作的事例。 雪山乡分管国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朱恩表示,在雪山乡这块土地上国土工作人员必须要有长期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和全力以赴的实干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 李正兴就是这样能吃苦耐劳的人。在雪山乡,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方便,他每次下到偏远村小组都靠步行,硬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了全乡大大小小的村村落落。加之有些村民小组到国土资源所办公驻地太远,少则十公里,多则三十多公里,有时候一个来回就要花去两三天的时间。李正兴为了不耽误业务工作,方便村民,都把公章背在身上走村串户,在乡间流动办公。 假期也是工作日 自今年5月1日以来,雪山乡国土资源所每天都要上报辖区内的地质灾害情况,一直持续到10月31日。即便是在国庆节7天长假里,李正兴也不能休息,作为唯一的工作人员兼负责人,他要忙着巡查全乡容易塌方的路段。 家人默默地支持着李正兴的工作。儿子也为父亲感到心疼:“为了排查一个隐患点,走下去要一天的时间,第二天又要赶着回家,我回到家路都走不动了,腿特别的疼。”儿子曾经跟着李正兴跑了几天,回来就累趴下了,也明白了父亲一身的病痛是怎么来的。 作为国土资源所的主要负责人,李正兴要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矿产资源、测绘管理等工作,有时候也会“得罪”一些人。 在一次打击非法采矿行为过程中,由于他坚持原则,当时还引起了一些非法采矿者的不满,并向李正兴叫嚣要给他点厉害看看。对于这些人的恐吓,李正兴在表示理解的同时也意识到村民法制意识淡薄的问题。此后,他每次下乡时都带着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材料翻山越岭、不厌其烦地向广大村民讲解宣传。 “虽然国土资源所只有李所长一个人,但他对待工作真的很认真。雪山乡山高路远,不仅要经常下村,有时还要步行几小时,全程下来几天才能回家,但他都是任劳任怨的。”与李正兴一同前往雪舍公路段巡查的文广中心主任李启忠说起李所长,不由佩服。 朱恩说: “雪山乡条件艰苦,李所长今年也58岁了,身体不好,但他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很到位。比如,信息报送再忙都会准时送达,每个地质灾害监测点都亲临现场。”(昆明日报 记者缪亚平) 获奖感言 虽然我在工作岗位上做了一些事,但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雪山乡这片土地生养了我,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为这里付出,以报答大家对我的厚爱。 苏琼芬:26年一心为民办实事 作为一个辖区面积0.45平方公里,居民人数20515余人的社区的主要负责人,苏琼芬很忙。但她在社区工作26年来,对工作始终保持激情,对社区居民充满感情,在社区甘当勤务员,当群众满意的“书记”。 用行动树起好口碑 社区在组织公益活动中,苏琼芬经常见到一位个子矮小的男子用助力车推着下肢瘫痪的女子参加到志愿者队伍里,男子叫王国柱,原籍黑龙江,人称“小东北”,而那女子则是他的妻子蒋玉萍,因下肢残疾,每天进出家门,都要靠王国柱背出、背进。苏琼芬被王国柱小两口的事迹深深感动,同时了解到他没有正式工作,全靠打零工度日,一家生活很困难。于是在社区工作之中极力给予小两口关心和帮助,为他找工作、经常看望关心他生病的妻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苏琼芬的行动感召着王国柱,不管是帮忙群众送煤气、还是疏通下水道、或是更换电灯泡,王国柱都有求必应。2011年王国柱被评为昆明好人。他的妻子蒋玉萍也更加积极地加入到助人为乐的队伍,经常为社区和群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次在下社区走访中,苏琼芬发现一个叫盘康石的人,他因扒窃坐了二十多次牢,因此被亲人和家庭所抛弃。苏琼芬主动上前打招呼,并热情地把他请到了社区里边,听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苏琼芬不仅为盘康石申请办理落户、低保、租房,并奔走于各个企业之间,为其找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盘康石终被苏琼芬的热情所打动,痛改前非并成为了热心公益事业的一员。 当好政府和群众的桥梁 苏琼芬说,要做好社区工作者,首先要当一座桥梁,自上而下地贯彻党的政策、反映民情民意;二要做一块磁铁,吸引居民的心;三要做一瓶润滑剂,及时化解社区里的纠纷和矛盾。如果做到以上三点,那么你才真正称得上社区工作者。 社区居民张洁的父母相继因癌症病故,成为孤儿,苏琼芬带领社区党委动员辖区单位、党员、居民为其捐款1万余元,目前张洁每月到社区领取生活费300元,并为其申请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使她的生活和学习得到保障。 为提升社区服务,苏琼芬打造了“真情七送”服务平台。对辖区内的残疾人和7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全部登记在册,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医疗志愿服务队人员为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和疾病诊断,提供免费义诊,送医送药。逢年过节,苏琼芬带领社区家政服务队和社区党员志愿者义务为残疾人、孤老打扫卫生,几年来都没同自己的家人过一个完整的团圆节。 用“精神食粮”构建和谐社区 苏琼芬认为,抓好社区的文化建设,才能助推和谐社区的发展。 在苏琼芬的大力倡导下,金星社区创办了云南省第一家“金韵星声”社区报。为充分发挥社区离退休党员及驻社区党员的作用,社区成立了老年协会、计划生育会员之家等,定期或不定期义务开展英语、书法等培训教育活动。 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苏琼芬带领社区党委一班人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关心帮助下,率先在金星社区试点探索开展“五级治理”工作,通过半年来的工作,使社区管理呈现出新气象。 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以及社区群众的支持下,金星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云南省“文明社区”等30多个荣誉和称号。苏琼芬本人由于工作突出,荣获云南省第四届云岭楷模、盘龙区第十三届劳动模范,盘龙区级巾帼建功标兵、优秀工作者等多项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记者雷晴报道 获奖感言 人因事业而从容,人因成绩而自豪。“好干部”这个称号对我来说既是荣誉,也是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无论何时何地,我将永远牢记党的宗旨,时刻以“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最出色”为标准,当一座桥梁,贯彻党的政策,反映民情民意,解决群众的困难;做一块磁铁,吸引居民的心,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实到社区群众身上;做一瓶润滑剂,继续用心做事及时化解社区里的纠纷和矛盾,做好居民群众的贴心人。 邹建华:大家都以老邹为榜样 9月28日,官渡区人民检察院旗杆上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邹建华生前工作过的办公室,同事们正忙着调阅卷宗、整理笔录、准备提审嫌疑人…… 邹建华离开工作岗位一年零五个多月,但大家心里都还记得他那喘着粗气走进办公室,边擦脸上的汗珠,边笑容可掬地和大家打招呼的样子,还记得他带病伏案阅卷的身影,还记得他一年办理214件案子的勤恳与执著。 2013年4月1日,邹建华在病痛中坚持办理了5件案子,第二天凌晨4点,他因“心源性猝死”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检察岗位,留下1846件无冤无错的铁案。他的葬礼上,近千人为他送行;他的工作单位,“大家都以老邹为榜样,尽职尽责地努力工作。” 阅读过的卷宗有6层楼高 邹建华是从部队转业的非科班检察官,在干了10年的行政工作后,他主动要求调入最苦最累的侦查监督科工作,这时他已经40岁。为成为“真正的检察官”,邹建华几乎向每一位同事都请教过业务上的问题,遇到同事说不太清楚的,他会马上翻书,然后一起分享学习。 1999年,邹建华仅办理10余件案子。2000年,调到侦查监督科第二年的邹建华,办案214件。 这个数据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这相当于有的县区一年的办案总数。”官渡区检察院检察长傅轶迅曾在安宁、晋宁等检察院工作过,他说许多县区一年的批捕案件也达不到214件。换句话说,一年365天,去掉节假日,邹建华基本上是一天办一案件。 除2000年办理了214件案子,2012年,53岁的邹建华再次办了163件案件,占全科全年办案总数的十分之一还多。截至2013年4月2日邹建华去世,13年间,邹建华办理了1846件案子,而且“经过反复核查,没有一件冤假错案”。按平均一个案子的卷宗高1厘米计算,他阅读过的卷宗高达18米,足有6层楼高。 铁面无私的检察官 令人不解的是,有着如此惊艳办案成绩的邹建华,生前仅获三次荣誉表彰。 他生前的同事兼好友马宗宁说,每年评优时,他总是固执地拒绝说,“年轻同志工作很努力,上升空间大,荣誉可以鼓励他们干得更好。”类似这样的话,他一说就是13年。 让同事们敬佩的,不仅仅是他的工作业绩,还有他一丝不苟的办案态度。 由于上班时间到看守所提讯的人很多,提讯室很紧张,条件有限,提讯不了几个人,邹建华就打时间差,错开其他检察官的办案高峰,利用午休提讯,常年如此。 2003年,他在审查何某某过失致人死亡案时,发现了公安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何某某刑事拘留的时间超期一天,为此,他建议应当对公安机关的超期羁押行为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 有人认为,只超了一天,睁只眼闭只眼算了,为此得罪人不值得。但邹建华不这样认为,他说,“超一天也是违法,如果我们不纠正,就是失职。”最后,院里采纳了他的建议,对公安机关发出了纠正违法通知书,侦查机关的侦查员对自己违法行为作出了书面检查。 让人动容的善良 在邹建华铁面无私的另一面,是让人动容的善良。 有一次,他在提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发现,此人悔罪态度较好,社会后果不算恶劣,有帮教条件。之后,他反复多次与派出所和未成年人家长积极沟通,通过帮教让这个孩子获得新生。 工作至上的邹建华其实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他擅长厨艺,空闲的时候喜欢在亲朋好友前露一手,他还喜欢跟朋友、儿子聊军事、历史,还常常用并不宽裕的工资,接济家庭中的兄弟姐妹。 在儿子心中,对他既有深深的敬重,也有一丝埋怨。大学毕业后,闲在家里的他多次请父亲帮忙介绍个工作。但得到的答复都是“去考公务员,考不上就没办法”。 邹建华的妻子吴继英说,邹建华是不想因为儿子,让自己的工作有一丁点被动。“想起来,他唯一为家人做的事,就是2009年瞒着我们贷款买了这套房子。” 但在邹建华去世时,吴继英每月只有1000多元退休金。邹建华贷款30万元买的房子,每月3000元的月供,还要还15年。 “邹建华在检察院工作20多年,连一张报纸都没有拿回家过。”吴继英说,邹建华总说,“红旗下的党员,就应该心胸坦荡。” 邹建华去世后,《检察日报》刊登了他的事迹,家里没有这份报纸,吴继英还向检察日报记者要了一份,留作纪念。(昆明日报 记者赵书勇) 张朝芬:“老芬”办事村民放心 张朝芬是东川区乌龙镇碑棋社区党支部书记。当碑棋社区党支部书记14年来,她让社区2000多群众有所学有所乐。她连续三年被评为区级优秀共产党员,被收入《中国妇女名人大典》。她说:“我当这个村干部是因为村民信任我,干了十多年,社区的大事小情都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凭着这样的一颗真心,张朝芬赢得了碑棋社区2000多村民的肯定,村民都亲切地叫她“老芬”。 村里致富领头羊 碑棋社区位于乌龙镇西南面,有8个村民小组,全村有耕地2900亩,人口2756人,是一个纯农业村。十多年前的碑棋社区到处是荒山滩涂,百姓只有靠天吃饭,连温饱问题都难解决。土生土长的张朝芬,很有商业头脑。她卖豆花、开酒厂和养猪场,经过几年的努力,张朝芬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14年前,32岁的张朝芬被选为村长,她想,自己富裕起来了,如何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呢? 碑棋社区河滩众多,看着几百亩荒滩闲置,张朝芬产生了一个别人想都不敢想的设想,把荒滩改造为良田。于是,她召集村干部、群众一起商量,制定了一套可行的河滩开发方案,并拿出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20多万元的积蓄投入到开发中,和村民一起夜以继日地苦干,终于,荒芜的河滩变成良田,水稻笑吟吟地扬花吐穗,秋收,农民实打实地收获了。 得到乡亲们的肯定,她又琢磨,如何让这片河滩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她四处考察后,成功引进鸵鸟养殖项目,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目前的产值已达一百多万元。2007年她又引进西甜瓜种植项目。现在,村里又种起来1470亩酿酒葡萄和800亩核桃,村里的小洋楼也越来越多。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2007年,碑棋村云盘小组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的市级试点村。她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机遇,她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在现场坐镇指挥,要保证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她说:“资金都是我和其他村干部好不容易争取来的,那段时间,我们都嘲笑自己是‘叫花子’,到处‘要钱’。”所以,张朝芬这个碑棋社区的“大管家”花最少的钱,办了最好的事。 群众致富的信心更足了,致富的路子更宽了。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98年的964元增加到5340元。 让村民乐享“文化大餐” 群众生活越来越富裕了,老百姓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张朝芬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同时抓。在改变村容村貌的同时,她多方筹集资金10万元,义务投工300多个,修建了党员活动室,先后成立了“妇女之家”、“青年之家”及“科技文化培训室”。 有了这些活动阵地,碑棋社区的文体活动和科技文化培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她还组织成立了老年花灯队,让老年人老有所乐。只有初中文化的她还把支农惠农政策、宣传法律法规及党的好政策等内容编成歌谣,在社区里传唱。这些歌谣都被张朝芬写在自己的笔记本里,本子已经被翻得有些破旧了,她说:“不仅是唱政策,我去参加的培训,要是村民用得着的,我都会把内容编成歌谣。”每次说起村里的事情,张朝芬黑黝黝的脸上总会浮现最朴实的笑容。 张朝芬总是说“要把来找我们办事的村民当做我们的家人”,她积极为全村的五保户老人及贫困户争取低保,让他们生活有了保障。李茂生是村里的五保老人,已经70多岁了,他家的土基房因年久失修倒塌了,老人无家可归。张朝芬想尽一切办法带领村民建造新房子给他居住,还给他送去了生活用品。(昆明日报 记者杨阳) 获奖感言 现在的群众,不是说要给他钱,给他东西才是服务他,而是我们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他一把,帮他解决问题,这比给他一袋米给他一笔钱更管用。五好文明家庭、先进个体工商户、妇联先进妇女代表、农村科技星火带头人,这些荣誉都不算什么,我最在意的是碑棋社区2000多村民口中那一句“老芬办事我们放心”。 范艳黔:用爱和责任守护患者 “里面还有好几个病人,正在帮他们清理……”见到范艳黔是在ICU科室门外。身穿隔离衣的范艳黔一边将口罩取下一边说,“其实我的工作很普通,是因为有了整个团队,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帮助那么多人。” 1995年,范艳黔来到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担任护士,3年前升为护士长。近20年的工作生涯中,范艳黔一直秉承着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更多人的宗旨,娴熟地护理患者,帮助科室同事,让整个团队变得更优秀。 好团队才能攻坚克难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科室35名护士中,年龄最小的不到20岁,年龄最大的已经53岁,如何加强团队凝聚力,同心协力,攻克难关,也是护士长范艳黔所关心的。 “这些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的是整个团队,15名医生和35名护士的相互配合。”在范艳黔的词典里,“团队”这个词一直被放在重要位置。 每天,除了很短的探视时间外,患者家属一般不能随意进出ICU,患者的给药、换药、翻身,包括洗头、洗脚、大小便等各项工作,都必须由ICU的护士们来完成。有时候,一名护士甚至要照顾数名患者,并时刻注意患者的细微变化,甚至连上厕所都必须由同事照看着,容不得一点马虎。 “她工作起来很认真很严肃,但私底下很关心我们。”与范艳黔一起共事10年的护士潘玲说道,“有一次我要讲课,很紧张,不知道怎么办。范艳黔看到了,对我说‘不用怕,好好讲’,很简单的一句话,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从医近20年,对于范艳黔而言,自己和大多数护士一样,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平凡,恪尽职守,救治患者。但就是这些很平凡的工作,却让一个个在生死边缘徘徊的重症病人转危为安。 7天7夜护理“3·01”事件伤员 尽管对于自己的工作早已习惯,但今年发生的一件事,还是让范艳黔记忆犹新。 3月1日晚21点,在家休息的范艳黔接到ICU科主任李超的电话,“医院出紧急情况了,收治了在火车站被砍伤的伤员”,电话的另一端声音非常嘈杂,范艳黔立即出门赶往医院。 范艳黔家住云南印象小区,平时从家开车到医院,最快也要25分钟,接到电话后范艳黔仅仅只用了10分钟就赶到医院。 “在ICU工作20年了,这种情况真是第一次见到。”范艳黔提起当晚自己赶到医院时的情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启动紧急预案,留下足够的人照看ICU原有危重病人,其他人全部去急诊帮忙。” 1小时不到的时间,ICU全科35名护士无一请假全部赶到医院,并在范艳黔的安排下,投入到工作中。 “就在那天,突然发现我们科的小护士力气好大。”范艳黔解释道,“急诊科的推车不够,送来的伤员大多是出血性休克,为了运送伤者,没有滚轮的铁床都全部用上,我们科的4个护士就可以抬起一张铁床走,保安看到这么几个人抬那么重的床都急了,赶快过来一起帮忙抬。” “科里53岁的护士患有高血压,3月1日晚上一整夜没合眼,第二天劝她早点回家休息,她还是到晚上等新来的设备运到、检查好才走,真怕她身体吃不消。还有副护士长,单亲母亲,家里孩子很小,依然坚守岗位……”提起科里并肩作战的伙伴,范艳黔很细致地说。 “危急时刻,大家的潜能都爆发出来了,这就是我们的团队。”想起“3·01”事件当晚大家齐心协力抢救伤员的场面,范艳黔欣慰地说。 但在该事件发生后,自己7天没有回家,一直驻守在医院的事,范艳黔却只字不提。“她的家人都很支持她的工作,小孩也很乖很懂事。有时候也会看到她想自己的小孩,或者情绪得不到宣泄的时候偷偷流泪,但一转身她又会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潘玲说。(昆明日报 记者张晓莉) 获奖感言 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一句话恰恰能诠释护士这一职业的精神。我们做的事很平凡,有辛苦,也有欢笑,看到病人康复,是我们最开心的事。在工作中,仅仅只有满腔热情,务实工作是不够的,在医疗这一领域,团队协作也很重要,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最好地医治病人。 郭长生:护林防火是一辈子的事 呈贡、澄江两县区交界,海拔2380米的三连塘,因三个水塘连在一起而得名。以三连塘为核心的周边3280亩森林如碧海波涛。在这片绿中,有一名护林员,每天都在这片森林里巡视,精心守护着这里。他叫郭长生,一名普通护林员。 36年精心守护一片绿 一顶帽子,一双胶鞋,一套迷彩服,这身打扮伴随了郭长生36年,和他一起守护着三连塘3280亩碧海森林。1978年,林场招工,18岁的郭长生来到了三连塘,便再也没有离开过。 每天清晨6点,郭长生出门巡山,上午11点回家吃饭,下午1点继续,直到晚上7点才回家休息。而在森林防火关键期,他巡山的时间比平时多出很多,有时甚至要到凌晨两三点。 “每天巡山至少要走10多公里,全年无休,我们算了一下,35年走下来已经超过25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走了6圈。”呈贡区国有新城林场负责人说。10多公里的路程,郭长生至少要走3个小时,巡山的过程孤独,他就养了几条狗陪着自己,35年一共养了20多条狗,最多时同时养了9条。 就这样,在人烟稀少的森林中和崎岖的山路上,他一步一步地走了35年,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郭长生的妻子许秀春说,郭长生脚底板的老茧很厚,又因为胶鞋太闷,脚汗很大,把老茧泡软,巡山时泥巴融入脚底板的皮肤,使得脚板皮肤变黑,再也洗不干净。这种情况在2007年有了好转,这一年,郭长生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的工作强度。 郭长生熟悉三连塘的一草一木,他也因此被称为呈贡区森林防火的“活地图”和“方向标”。在2002年和2003年的“4·26”和“5·13”火灾中,由于是夜发山火,市、县防火队员不熟悉山路,山上“碗花洞”又多,郭长生便主动带上扑火工具,连夜跑到8公里外的指挥部请命,带着扑火队员上山扑火。 2003年5月13日的那场大火让人记忆深刻。郭长生带着打火队奋战了一天一夜,因为胆结石犯了被紧急送到医院,但第二天又回到了火场。因为敬业,36年里,他多次获得年度森林防火先进工作者、昆明市优秀护林员、呈贡新区建设十佳标兵、呈贡区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等荣誉。 “老二哥”的无悔人生 “谁让自己爱上这片森林呢?这些年,这里已经是我生活的全部。”36年过去了,郭长生守护的森林已经郁郁葱葱,他却早已头发花白。 18公里,这是最近的公路到郭长生居住小屋的距离,“就在这个偏僻的地方,他一直一个人守着这片森林。2005年,山上建起瞭望塔并增加了两个护林员,‘老二哥’非常高兴。”一位同事说。由于在家排行老二,无论是周边居民,还是同事,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二哥”。 郭长生还有一个外号,叫“撵山狗”,因为偷砍盗伐的人最怕他,所以都这么叫。他曾被偷树的人用镰刀背砍伤了前额,至今留着伤疤;因为多次没收不法分子的偷树工具,郭长生家里的玻璃被砸烂了几次…… “老二哥”有时也很“无情”。2002年森林防火期,母亲去世,家人通知他回家时,他却以“防火关键期,如果发生火灾损失太大”为由,选择了留守,直到林场强制他回家时,郭长生才下了山,但第二天又匆匆回到了三连塘。 他常说,自己亏欠家庭太多,过去35年,他基本没有陪家人过过春节,仅有的两年还是家人在山上陪着他度过的。“每年春节都是防火关键期,离不开,最长一次,半年没有回家。”郭长生说。 36年过去了,初来三连塘时种的旱冬瓜树已经长到15米高,当年的热血青年却已头发花白,但郭长生的步伐依然矫健,身形依然结实,他还在坚守。还有几年他就该退休了,问及退休后的打算,郭长生毫不犹豫地说:“继续护林防火,干一辈子,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昆明日报 记者贾献培) 获奖感言 我是一名平凡的共产党员,事迹也很平凡。这些年来,我所做的一切只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就获得了这么大的荣誉,感谢党和人民对我的肯定和厚爱。此次获奖,使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先进事迹,看到了很多品质高尚的人。和其他模范相比,我还差得很远。今后我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一片厚爱。 徐文祺:“零投诉”交警 从警25年,他纠正交通违法12万余起,无一起投诉;担任领导16年,所带队伍零违纪;25年,累计加班1600多小时,相当于7年多的工作时间……昆明市交警支队三大队教导员徐文祺,同事口中的“祺哥”,在从警生涯中有着最不普通的辉煌业绩。 好脾气的交警 交警是一个既辛苦又不容易被理解的职业。在纠正交通违法行为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有抱怨和抵触,双方发生言语甚至肢体冲突并不少见。“依法进行交通管理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但在履行工作职责时必须学会换位思考,把违反交通规则行为人的对立情绪减到最低。”徐文祺说。 新人刚到岗,徐文祺都会亲自给大家上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工作中的情绪调节。“如果对方情绪比较激动,那我们就先到一边不理他,过一会再过来好好说,大部分人火发完就好了,抵触情绪也就不会那么强烈。”徐文祺说,如果有交警一天之内在处理交通违法时与人发生过两次争执,那就让他暂时换一下工作内容,因为已经带着明显的情绪了,继续下去可能会有更多的情况发生。 好脾气也是经过不断地学习和磨炼的。刚当交警时,他在邮电大楼的岗位执勤,竟被一名违章骑行横穿马路的女子打了一记耳光。“当时气得发抖,但我不能还手。”最后,在他的坚持下,对方纠正了自己的行为。他还自己开导自己:“如果一耳光能换她脱离交通危险,值了!”从那时起,徐文祺就经常阅读与情绪和心理学有关的各种书籍,在执法过程中摸索出了“五个注重”的理念。执法语言上注重文明、执法动作上注重规范、执法教育上注重耐心、执法处罚上注重公正、执法水平上注重提升,这“五个注重”不仅及时开解了交通违法人员心里的疙瘩,也让自己和队友做到“管中有情”。 “不近人情”的交警 一个夏天的下午,昆明下起了暴雨,徐文祺穿着雨衣坚守在邮电大楼的岗位上。一位母亲带着六七岁的儿子靠一把遮阳伞艰难前行。徐文祺见状,走过去把自己的雨衣披在了他们身上,转身又走回了岗位。两天后,这位母亲送回了雨衣,随着雨衣一并送来的还有一封感谢信。 从警25年,他抢救过正值哺乳期却因食物中毒而昏倒在路边的妇女;帮助不慎走失的小学生寻找父母并将其亲自送回家中;面对群众举报的恶性涉枪事件,他联系附近巡逻的两名武警战士,3人合力控制了持枪男子;面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以卖报维持生计的老人,徐文祺发动同事为老人捐款捐物并连续数年登门送去慰问品和祝福。 然而在家人和朋友眼中,他给人的印象却是“不近人情”。一天中午交警拦下一辆违反交通规则的轿车,在对其处罚时,司机不但不听,还与交警发生争执。“我认识你们徐教导员,你把他叫来!”交警只好请来徐文祺。司机是自己相识多年的朋友,徐文祺到了现场后,向朋友耐心解释交警纠正交通违法的重要性,让其配合工作。但不管怎么劝,朋友都不听。“该罚就罚,没什么好说的。”交警仍旧依法进行了处罚,但这位朋友从此再没有与他联系过,可徐文祺并不后悔当时的做法。 工作25年来,徐文祺从未利用职权给亲朋好友开过一次后门,亲友的交通违法托他帮忙,根本就不买账。妻子和亲友给了他一个封号——油盐不进的“四季豆”。但对待工作严谨,对待同事体贴,执法一丝不苟的他,此时却被大家叫做“祺哥”,言语中带着几分敬重和亲切。 从1994年被云南省交警总队评为“优秀交通警察”到2011年被中共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徐文祺获得过数十项荣誉,而他却说,这只是一个平凡交警应尽的职责。(昆明日报 记者张章) 获奖感言 我是一名普通的交通警察,只是做了自己分内的事,尽了自己分内的责,人民群众却给了我崇高的荣誉。虽然我获得了荣誉,但这份荣誉属于交警队伍,属于全体交通警察。我将无比珍惜这份荣誉,并以此为我人生的“加油站”开足马力,继续前行。 获奖“好班子”事迹 昆一中新教学楼。供图 昆明市第一中学:给予学生的不只是重点高校通知书 “全国文明单位”、“中国最具幸福感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昆明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昆一中”)收获的荣誉数不胜数。 秋日,踏进昆一中,聆听书声琅琅,目及百年名校典雅厚重的建筑。闹市一隅,它让人变得沉静。这里,八十多年历史的老围墙继续守护着师生,老照片里的“飞机楼”以崭新的面貌矗立于新大门之后,葱茏的草木都在讲述着百年的故事。 同学像兄弟姐妹 老师如长辈 “昆一中很有家的感觉。”高二理(2)班的姜丹阳这样描述学校。 “我记得上学期冬天特别冷。有一次我在宿舍洗衣服,水很凉,我不停地搓手。宿管员看到了,跟我说‘快拿热水兑着洗,别冻感冒了’。那一分钟,暖意直入心底,眼泪也冲到眼底,我甚至忘了说声谢谢……”姜丹阳说,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却让她感动了好久。 一样的校服,一样的饭菜,一起上课放学,昆一中的学生把学校当成家,他们珍惜粮食,爱护一草一木,晚自习后也会自觉关掉所有的灯才离开。在这个大家庭里,同学间像兄弟姐妹,老师像家中的长辈,而校长如父亲一般。 高二理(10)班桂菲对此印象深刻:“在食堂吃饭时,偶遇赵校长,他问我们上课累不累,特别亲近,像慈爱的父亲在询问孩子。说起学科,校长也非常熟悉,当时我就觉得,来到一中,没有辜负自己原来的期待。值了!” 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在学校党委书记高富英看来,昆一中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认可度,离不开每一个一中人的努力和奋斗,得益于一中有一个好班子、有一个好理念、有一种好风气、有一个好成绩。 校长赵灿东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赵灿东既是历史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又是全市历史学科带头人,从来都是带头上示范课。 在专家型、学习型的“好班长”的带领下,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团结协作,拼搏尽责,务实和谐;党务、政务实行阳光公开;全校教师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深入到兄弟学校发挥辐射作用。而昆一中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绩更是有目共睹,高考优秀率、一本率、上线率一直名列前茅,连续9年评为全省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 学校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正如赵灿东所说,即便是高考前夕,高三年级每天的篮球、排球比赛也从未因为复习而间断过。 “一中每天都是好日子” 昆一中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学校”之一,这里,不仅有优质高效、成绩卓著的教育教学,古往今来不胜枚举的优秀人才,而且有博大深厚、钟灵毓秀的文化底蕴,多元多彩、朝气蓬勃的校园生活。 学生曾动情地打出“一中每天都是好日子”的标语,这是对这个校园最美的礼赞。 校学生会副主席徐湛涛介绍,学校宽容的品质营造了和谐的氛围,昆一中社团兼具学习性、专业性与趣味性,“校园之春”艺术节之课本剧、音乐剧比赛,让你品味经典,感悟戏剧人生;师生“一中好声音”、“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让你享受一场场音乐盛宴;足球赛、排球赛、篮球赛、集体跳长绳比赛到冬季运动会,你的赛场,你为青春代言…… 在“滇潮校报”中,有各届学生“写给昆一中的情书”。有人说,在昆一中的三年,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学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有人说,这里出乎所料,非但没有禁锢于学习中,反而自由张扬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积极鼓励开展各种社团活动,让人在激烈角逐中体味学习生活的无尽趣味。 对此,高富英表示,在一中,学生不仅能收获一封令人欣慰的大学通知书,而且能使人更得到塑造,特长得到发展,终身受益。在昆一中读书,值得永远回味和铭记。(记者张丽亚) 村民竞价承包土地。供图 阿拉街道办事处清水社区居委会:紧抓脱贫“牛鼻子” 带领村民致富 清水社区地处昆明经开区阿拉街道东面,是经开区最偏远的山区社区。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社区居委会把群众当亲人,为群众垫钱修路、寻找水源,解决生产生活饮水困难,让这个偏远的山区充满幸福感和正能量。 合理分配3.6亿征地补偿金 多年来,清水社区以采石场为主,开山采石带动运输业,少数村民较为富裕,绝大多数人却仍然贫困。清水社区党总支书记白远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2013年9月底,清水社区非煤矿山综合治理项目中被征用土地的补偿金3.6亿元打到了社区账户上。为了科学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这笔资金,“三委”班子在学习工作会上反复讨论,并入户走访广泛征集群众意见。 9月至11月,经过一系列讨论,初步方案形成,“三委”班子达成基本共识——平均分配可以有效缓解贫富差距的矛盾,为接下来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中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打好基础。 此后,清水社区就《清水社区非煤矿山综合治理项目征地补偿款分配方案》召开了多次党员会和居民代表会,会上有过激烈的争论,会后又再讨论,再走访,再商量。经过反复酝酿,最终在12月12日,经社区全体居民户长或户代表会议,大家签字表决,同意率达到社区总户数的83.5%。 2014年初,居民人均拿到20多万元的补偿金,这些补偿金让那些生活困难的群众改善了生活。 竞价承包土地 让爱种地的人有地种 如果说平均分配矿山恢复治理征地补偿金让群众看到了“三委”班子对缩小贫富差距的决心和魄力,那么接下来的土地收归集体管理,则让大多数困难群众获得了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清水社区自1979年后就没有调整过土地。此后,在34年的人口变化中,有的家庭人多但地少,有的家庭人少却地多,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在涉农社区,土地既是生产资源又是生产要素,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看着这样的情况,社区居委会主任王明德想,要让爱种地又没地种的村民有地可种。 为此,社区“三委”班子普遍征求意见,提出了将土地收归社区管理,居民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竞价承包土地的提议。并规定土地只能用于生产,不能私搭乱建;居民竞价承包土地的一个租期为3年,租金则按人头平均分配到居民头上。 在得到群众的同意后,这项工作于今年1月1日启动。2月26日,土地公开竞价承包开始,并规定一户最多不超过30亩。白远祥介绍:“按照土地总量和户数,这个标准可以保证每一户都有地种。”3月31日,清水社区土地全部竞价承包结束,居民们开始了新一轮耕种。 居民联名推荐致富带头人 说起清水社区均分征地补偿款缩小贫富差距的魄力之举,居民郭荣金说:“我家有5口人,2个孩子还在读书,66岁的老母亲是重度残疾,家里只有2个劳动力,靠种地的那点收入根本不够,所以欠下很多债。平均分配征地补偿款后,家里人均分到20万元,还了旧债,老人看病和孩子读书的开销也有了保障。” 居民杨树芬说,领到征地补偿款后,娃娃上学有了保障,丈夫还买了辆大车,今后跑运输,可以为家里提供持续的收入来源。 今年5月,“服务群众·感动昆明——我们身边的好干部”评选活动开始后,清水社区居民纷纷联名推荐他们心中的“好班子”。 除了均分征地补偿款,清水社区“三委”班子还带领全社区解决了饮水难题。居民刘德军说:“社区连年干旱缺水,清水水库已经快枯竭,只能10天放一次水,家里用水相当紧张,地里的庄稼更是只能靠天吃饭。这一届班子积极为我们解决饮水问题,协调清水社区居民实施饮用水接入城市供水管网,为我们办了大好事。”(记者刘瑞) 富民东村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供图 中共富民县东村镇委员会:利民之事 丝发必兴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近年来,富民县东村镇把服务作为贯穿基层党建工作的一条鲜明主线,深化创新“村情联系员”、“民情日记”、“政务110”三项制度,将“最后一公里”打通成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人人叫好的“110”新功能 7月4日中午,东村镇党政办工作人员常春刚端起饭碗,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就响了起来。 “喂,你好!这里是‘政务110’,请问有什么事?” “你好!我叫付绍飞,白龙潭下大雨,道路多处塌方,能给我们清理一下路面吗?” 1小时后,该镇公路管理科组织的相关人员就赶到了现场援助。经过一个下午的清淤除障,道路终于被抢通了。 “110”本来是警务电话,但在富民东村镇,“110”功能在这里延伸为“政务110”,电话设专人接听。若遇周末或节假日,电话将自动转接到工作人员手机上,保证24小时有人接听。工作人员接听电话后要及时记录解答来电群众的实际困难和要求,不能解决的及时向相关领导请示汇报,在时限内给予群众答复。开通以来,“政务110”的来电诉求主要涉及就医、孩子入学、信贷担保及家庭纠纷等方面。如今,每位村民都知道:“有事有困难就打‘政务110’。” 让镇长想“钻地缝”的民情日记 东村镇党委书记、镇长,乃至普通工作人员,走乡串寨时都拿着一个小本子。本子上写啥?镇长杨键的民情日记上挂着一笔让他惭愧得想“钻地缝”的民情:“今年年初天旱缺水,新庄村委会上鹤飞村与龙潭村因饮用水源发生纠纷,刚开始时只安排副镇长和村委会干部去解决,自己没有直接去处置,错失了矛盾化解有利时机,事态一度恶化。4月15日下午,在龙潭取水点架设水管时,上鹤飞村一位大妈突然拉住我哭诉‘镇长,可怜下我们,今天请你们把水管接通,给我们喝着水!’那一刻,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到地下去!对群众困难的漠视就是最大的犯罪。这事的教训时刻敲打着我。”杨键在这段叙述旁边的自我批注是:“一线工作不够深入,对村民困难了解不够。必须全力协调解决两村饮水民生问题。”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东村镇党委、政府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两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抽调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组到两村辖区内寻找确定水源点,在与两村村民代表共同协商,达成从龙潭村龙潭水源点取水共识后,东村镇投入资金24万元,组织全镇干部职工和村民投入义务工340多人次,用两天的时间架通了820米的输水管道,让群众喝上了自来水。 民情日记,记录了村村户户的实际情况,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提出的建议等,更为重要的是,每一笔记录都要进行汇总、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村情联系员是“消息树” “政务110”和民情日记是镇党委、政府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而有的村民有困难不好意思说出口,不愿给政府“添麻烦”。群众有困难看不到怎么办?东村有民情“消息树”。 “村情联系员”制度,即每一名镇班子成员挂钩联系一个村委会、每一名机关干部联系一个自然村,同时公布村情联系卡,将每一名干部职工姓名、职务、服务内容、联系电话在各村进行公布,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接受群众监督。为了落实好这项制度,东村镇还制定群众评议制度,年底组织各个自然村村民以无记名方式对联系员工作情况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 此外,东村镇还充分利用“镇长信箱”、“书记镇长公开接待日”等平台增加倾听群众呼声的窗口。用镇党委书记汤建德的话说:“乡镇、街道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我们看来,服务群众没有‘最后一公里’,只有‘零公里’,只有心贴心,才能使乡镇成为党员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记者田潇波) 反贪局干警讨论案件。供图 昆明市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铁”队伍 坚守防治腐败一线 “全国优秀反贪局”、“集体三等功”、“全国检察业务专家”……走进昆明市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入口处的众多荣誉称号。在近年来加大贪污腐败的查处力度的形势下,这支团结协作、心齐气正的队伍,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艰辛曲折的脚印里,书写着担当与辉煌。 尽管工作的成就值得骄傲与自豪,但市检察院反贪局干警们却谦虚地回答:“我们的工作就是查清案子,根除腐败。在这个岗位上要对得起国家和人民,这是我们的职责。”也就是这个仅有58名正式干警的团队,创造了3年追回国有资产近30亿元的佳绩。 反贪干警,是一个与贪官叫板的职业。他们的“对手”多数身居要职,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也因此,部分“对手”为掩盖罪行而不择手段。这就造成了反贪工作立案难、侦查难、取证难。而市反贪局干警们并不因此而畏惧,他们坚守正义,提出了“争反贪工作科学发展之先,创班子和队伍建设之优”的工作目标,健全和完善了工作机制。 “我们走在反贪的最前线,第一个接触到贪腐的黑暗面,所以我们要守好反贪的最后防线。”市检察院反贪局负责人说。 在反贪战场上,不仅是权与法、情与法、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更是胆识和毅力的搏杀。反贪局一上案件,压力与阻力就随之而来,说情与恐吓四面而起。对于这些干扰,面对职务犯罪日益频发、犯罪手段不断翻新、智能化趋势明显、反侦查能力增强的新态势,反贪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干警们一道,分析线索,突破案件,根据侦查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提高办案成功率,用铁证让说情者们“闭嘴”。 用案件质量说话,办案中,坚持“五亲自一及时”,着力查处了教育出版、医疗卫生、“三农”补贴、征地拆迁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存密切相关的重大典型案件。3年来,领导全市反贪部门共立案查办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453件517人。 反贪局还和别的部门不一样,案子一来随时都要上紧发条,第一时间全身心投入工作。加班加点是反贪干警们的工作常态,困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躺一会儿,这是干警们工作的真实写照。忙起来的时候通宵达旦,甚至一个月不能正常休息,不能回家和家人聚一聚。 “白加黑,5加2的工作模式,已经让干警们没有上下班、节假日的概念,平均下来,每位干警每年的加班时间都在100天以上。”市检察院反贪污局一位负责人说。 正因有前期辛劳的耕耘,才有后期丰硕果实的收获。自2011年以来,立案件数、人数、立办大要案数、挽回经济损失总额连续3年位列全省第一,先后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全国优秀反贪局”,多次受到省纪委的表彰奖励,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11人荣记“个人二等功”,9人荣记“个人三等功”,27人被嘉奖,11人被评为先进。3年来,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44件170人,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6672万元,挽回流失的国有资产近30亿元。今年以来,反贪局已经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000万元左右。另外,还领导着基层检察院反贪部门查办案件646件798人。 市检察院其他科室的干警评价,市检察院反贪事业的成就,重要的是这一集体团结、拼搏、进取的精神。正是因为这支秉公执法、刚毅执着、勇于担当的反贪队伍,3年来实现了无一起冤假错案,无一次违法违纪办案行为,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也正是全体反贪干警们“有案必查,有腐必反”的信念,他们克服了侦查力量不足,以铁肩担道义的执著,掌握了工作主动权,让一批批贪腐官员曝光于阳光之下。(记者蔡靖妮) 倘甸镇万亩冬马铃薯。供图 昆明两区倘甸镇农科站党支部:奔走田间地头助农增收 庄稼遭遇了病虫害怎么处理,留守老人无法完成育苗移栽怎么办……在昆明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以下简称两区)倘甸镇,农户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倘甸镇农科站党支部都会带领全站党员干部奔走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 推广冬马铃薯助农户增收 冬马铃薯是倘甸镇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支柱产业。为此,倘甸镇农科站突出特色、优化布局,大力发展推广冬马铃薯种植。 在今年冬季农业开发工作中,倘甸镇农科站党支部推广种植冬马铃薯30000亩,种植实现了规模化、区域化。同时,依托公司树立品牌意识,发展绿色产品,实行包装上市。目前,30000亩冬马铃薯平均亩产值可达4500元,扣除每亩生产成本800元,每亩纯收入达3700元,实现总产值达1.35亿元,纯收入达到1.19亿元。 在农科站的帮助下,新平村委会就种植了6000多亩冬马铃薯。该村支书赵昌奎表示,全村1190户基本都种植冬马铃薯,也是全村的主要经济支柱,并已经远销全国各地。 此外,倘甸镇农科站还巩固大春生产,在科技措施上抓亮点。今年,倘甸镇播种大春作物面积44800亩,其中粮食作物36800亩,实现大春粮食总产1660万公斤;完成100亩旱育秧核心样板、8000亩优质稻、4300亩优质大春马铃薯、10000亩优质玉米、363亩花卉、1100亩中药材;创建1360亩玉米高产核心样板、215亩马铃薯高产核心样板。通过实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道路,倘甸镇农科站为全镇玉米、马铃薯种植筛选出高产、优质、市场前景好的优良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着想 在倘甸镇,只要村民发现自家的庄稼遭遇病虫害,就会专门到农科站找专业人士帮忙。而农科站的工作人员也时常会到地里转转,看看庄稼的生长情况。 新华村邓家村张德升老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今年4月份的玉米高产移栽现场,由于他家涉及面积较大,劳动力缺乏,无法完成移栽工作,倘甸镇农科站党支部就组织全站党员干部帮助张德升老人移栽了2.8亩玉米。 “真是多亏了农科站的领导干部啊,不然真是种不上这么多的庄稼!”张德升告诉记者,由于他家孩子都外出打工了,留下两个老人在家,加之那段时间生病,更是难以移栽上这么多的玉米。 同样,倘甸镇农科站在今年冬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了解到新华村张连增家因缺乏劳动力,无法完成冬马铃薯的种植时,农科站党支部组织了全部干部职工帮助他家种植了2.1亩冬马铃薯。 在深入田间地头的过程中,倘甸镇农科站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按照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培训到人,使各种样板及科技措施达到高标准、高要求,把技术服务送到农户手中、田间地头。 在日常的工作中,倘甸镇农科站还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为止检测了白菜、小瓜、豆芽、茄子等157个品种和675个样品,保证辖区的群众吃上放心的蔬菜,并把此项工作常态化,为群众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倘甸镇农科站党支部书记舒应康表示,通过帮扶活动,全体科技人员得到了锻炼,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特别是困难户都在最佳节令内完成了移栽、种植任务,真正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到田间地头。(记者缪亚平) “母爱10平方”的哺乳室。供图 昆明市妇女联合会:娘家人及时帮扶送关爱 有这样一个组织,我们为了铭记来自她的温暖和帮助,给她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妇女的娘家”。在妇女受到委屈和困难时,会第一个想起她。近年来,当昆明妇女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总能得到来自妇联的关爱、鼓励与支持。 推广24个母乳喂养室 日前,在盘龙区妇幼保健中心的哺乳室里,一位刚给宝宝喂完奶的年轻妈妈正哄宝宝入睡。 大家都知道母乳喂养的好处,但在公共场所哺乳的尴尬却成为了不少年轻妈妈心中的坎。盘龙区妇幼保健中心这间被称为“母爱10平方”的哺乳室,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吴女士一直坚持用母乳喂养她4个月大的孩子。“以前在公共场所给孩子喂奶很不方便,连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都找不到,非常尴尬。现在有了母乳喂养室,终于有地方可以安心地给孩子喂奶了。”吴女士说。 目前,在我市各大企业、大型购物中心、医院、公园等地,由市妇联推广的24个母乳喂养室正把“母爱10平方”的温暖不断扩大。 “春蕾计划”帮助万名女生 9月26日,“美林春蕾班”在昆明市第十中学内揭牌。这意味着将有50名“春蕾学生”可连续3年受到爱心企业的捐助。 在昆明,帮助贫困女孩完成非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提高女孩受教育水平,是市妇联实施“春蕾计划”的重要内容。为了让贫困女孩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市妇联实施“春蕾计划”,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市级财政每年投入246万元,资助非义务教育阶段品学兼优的贫困女孩1000名,帮助她们进入普高、职高和职中继续学业;二是在2009年成立了春蕾少年儿童基金会,该基金会依法接受社会募捐资金后,每年资助1000名高中生和100名大学生。截至目前,市级财政已累计资助6000名贫困女孩,春蕾少年儿童基金会累计固定救助贫困高中生4000名、大学生近500名。 妇联让无数人汲取了力量,看到希望,获得新生:“母爱10平方”、“儿童之家”、“捐献一元钱、成就春蕾梦”、“母亲水窖”、“最美家庭”等,这些悄悄润泽我们城市的字眼,都是市妇联为全市近500万名妇女儿童谋福利设立的项目。 扶持7469名妇女创业 说起“阿惠家政”,这个由市妇联一直倾心帮扶的品牌在昆明早已声名远扬。可10多年前,创始人毕惠仙不过是个刚下岗的无业女工,身无一技之长的她在再就业的道路上走得无比艰辛。通过市妇联举办的培训班,毕惠仙萌生了开店创业的念头;随后市妇联送来的5000元小额信贷和30万元贷免扶补资金,为毕惠仙解决了创业资金的难题,提升了公司的设备、人员服务和管理水平。一个普通的下岗女工,在市妇联的一路扶持下,如今成长为“巾帼创新业带头人”。 毕惠仙说,如果没有市妇联的帮助,不用说大的发展,企业连生存都困难。 巾帼创新业培训班、农村妇女创业培训班、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女企业家高级研修班……近年来,市妇联培训妇女近4万人,扶持了7469名妇女创业,每年举办的春风送岗女性专场招聘会帮扶万名妇女实现创业就业。通过抓示范引领,鼓励广大妇女岗位立业、岗位建功、岗位成才、抱团发展,挖掘和扶持了“凤铃制衣”、“美林科技”等一批“巾帼创新业示范基地”、“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从日常关爱,到人生成长,关爱妇女、扶助妇女、维护妇女权益一直是妇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妇联就是妇女心中的“娘家人”,是许许多多受助儿童眼里的“好母亲”。(记者杜托) 高效便捷的办事窗口。供图 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管理局:政务服务的品牌标杆 “精细、规范、高效”是盘龙政务中心服务群众的标准,近年来,盘龙区政务中心从服务内容、办事流程、跟踪反馈、结果评价等方面提质增效,成为全市、全省政务服务的品牌标杆。 办事简便 行政审批进入“快车道” “到政府办事,需要进行行政审批的项目越来越少。”记者在盘龙区政务中心采访,一位受访者说出了他的感受。 按照“流程最少、时间最短、服务最佳”的要求,盘龙区提出做好审批项目精简压缩工作,今年以来,取消审批项目18项,优化办事程序48项,减少审批环节59项,压缩时限事项56项。全区现有审批事项207项,平均办结时限提速了30%。 今年,盘龙区政务中心在原有窗口的基础上,增加了规划、消防等职能部门的窗口,至此,全区所有审批事项的单位全部进驻中心,进驻部门39个,设立窗口124个,进驻率100%。 服务优质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陈女士一家准备外出旅游,提前1个多月,她到盘龙区政务中心办理护照和港澳通行证。原来办两个证,办事人要分别填写两份申请表。而窗口的工作人员告诉她,盘龙在全市率先推出办理三证的“简化程序”,只用填写一张表。陈女士一听这么方便,索性一口气办了三个证件。 “论硬件条件,盘龙区政务中心的办公条件艰苦,但论服务,很多人都要跷起大拇指。”用盘龙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候平的话说,盘龙政务中心的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政务中心要求全体办事人员“不推不拖”,做到运行高效。在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大厅显眼位置,设置“笑脸墙”,服务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笑脸模样张贴上墙,避免“脸难看”;通过服务大厅实时巡查、现场视频监控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制止擅自脱岗行为,杜绝“人难找”…… 制度创新 科级干部都来窗口 今年3月,盘龙区推出培养后备干部的新举措:科级后备干部不少于2个月“下窗口”全脱产锻炼,盘龙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莉作为第一批“下窗口”的科级后备干部来到窗口。 此外,盘龙区政务服务中心还建立干部教育(群众工作能力提升)实训基地,部门主要领导、副职领导和科级后备干部分类“进基地”“坐窗口”。其中,定期选派科级干部“进基地”开展实践锻炼,“零距离”服务群众,推进政务服务工作高标准落实。“坐窗口”是按照科级后备干部不少于2个月的全脱产锻炼,副科级干部每月不少于2天的窗口工作时间,通过在“窗口”参与接件、办件等工作业务,了解掌握政务审批事项流程,解决窗口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听取服务对象对本单位窗口工作的意见建议等。 奖罚分明 实行人性化管理 盘龙区政务服务中心每天平均接待2000多人次,其中1600多人次都是办理个人业务的。为了更好地服务百姓,中心提供个性化服务,对内则实行人性化管理。包括:中心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反馈机制。运用电子监察系统网上全程监督、现场视频监控等手段,对进驻中心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实行行政效能监察。坚持每月抽查服务窗口办件情况,电话随机回访服务对象。设置群众意见箱、公布服务投诉电话、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和办事群众对服务窗口及窗口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评议,加强监督。 对于工作人员的管理,中心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每季度坚持评选红旗窗口、共产党员示范岗、优质服务明星、敬业委屈奖和投资项目审批服务明星,予以公示表扬。 (记者雷晴) 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供图 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服务中心:一杯热茶温暖困难职工 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服务中心成立于2002年,12年来,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服务中心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再就业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荣誉的背后,是一串串真实的数据和一张张写满期望的脸:仅2011年至2013年,中心共接待各类人员44.6万人(次),接待并处理职工、农民工上访2.6万件。这些人群中,有为生计所迫的下岗和失业人员,有被疾病困扰和折磨的职工,有遭遇各种不幸和坎坷的弱者,真诚的帮扶,让他们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温暖,重拾生活的信心。 大家都说,到了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就像是到了自己的家。不论事情大小,帮扶中心都会先给你倒上这一杯热热的茶水。这一杯茶水究竟有多温暖,这位忙着帮大伙端茶倒水的人就深有体会。 廉萍是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早年丈夫患病去世,留下她一人拉扯孩子。7年前,突然下岗的她失去了固定收入,孩子还在上高中。走投无路的廉萍来到帮扶中心,考虑到她的情况紧急,中心领导将她留了下来,负责接热线及日常杂务,让她有了一份稳定收入。5年前,廉萍的儿子考上了医学院,中心又帮她申请了金秋助学项目;领导班子还跟她的孩子结成了助学对子,每年提供一定补助,帮孩子完成学业。如今,廉萍不仅得到了物质上的帮助,还收获了个人的成长。 同样,感到温暖的还有王中润。这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2008年接替老公在昆明某物业公司上班。8月初,她来到帮扶中心反映,希望能和公司补签从2003年老公在职时至今的劳动合同,并补缴养老保险。尽管王中润的某些要求并不合理,中心还是第一时间联系上了公司的老板。“你们管得也太宽了吧!”当头的棒喝并没有让中心工作人员退缩。在苦口婆心的沟通下,老板的态度逐渐缓和。经过5次当面磋商,老板同意为她补缴2008年至今的养老保险,个人出资的部分由单位先垫支,并把她的最低工资由680元提高到1500元。 这样的事不胜枚举。多年来,帮扶中心领导班子、工作人员脚步遍及昆明大街小巷,问候送达千家万户。法律咨询、生活救助、技能培训、爱心超市等,工作越做越细,帮扶越来越人性化,“一杯茶”的温暖融入到方方面面的服务当中。 如今,帮扶中心的服务窗口已经增加到32个,一个个帮扶站也走进昆明的大小企业向困难职工敞开了温暖怀抱。其中甘苦,2004年进入帮扶中心的何树升自有体会:帮扶中心无职无权,职工反映的问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靠嘴、靠心。随着中心成立的时间越来越长,名气越来越大,困难职工的希望就越大。一些原本不该中心管的事情,如住房、家庭财产纠纷、子女赡养、拆迁等事情,职工都希望能在这里解决。中心大门口没有保安,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这里还成为一些因各种原因心存怨气的职工来发泄的场所。 “没有坏职工,他们即使骂人,也是有原因的。”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善解人意,与职工同苦同乐的心态,中心把帮扶工作做得很成功,并形成了多功能融合、一站式服务、模块化管理的城市工会帮扶中心工作模式。(记者杜托) 双语导医服务。供图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中医院:暖心服务 患者齐“点赞” 走进禄劝县中医院的新综合业务楼1楼大厅,群众在简易门诊方便快捷地问诊抓药,彝汉、苗汉双语导医热心地指引少数民族群众就医……一项项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让患者在入院治疗时切身体会到医院的关爱、呵护。 建院30年来,禄劝中医院秉承着“厚德善道,精诚济世”的院训,奉行“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内外兼修 办群众满意的中医院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建设,禄劝县中医院现已建成拥有一座标准化建设的门诊住院综合大楼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2012年10月,为了医院的长远发展,医院领导班子抓住机遇,争取中央、省、市财政扶持资金2250万元,建盖起了崭新的10层新业务综合楼,新增住院床位200张。 有了优越的硬件设施,切实有效、特色鲜明的内在医疗技术和水平同样必不可少。为此,禄劝中医院近年来着力重点专科、专病的建设打造,通过全院医疗团队的不懈努力,骨伤科被评为云南省重点专科,针灸科、老年病专科被评为市级重点专科,其中针灸科正在创建为省级重点专科。 禄劝中医院还通过积极开展捐款救助、大型义诊、无偿献血等活动,履行医院的公益责任。 贴心服务 让每位患者安心治病 如果说优越的硬件设施、优质的医疗技术是吸引患者前来就医的基础条件,那么医院推行的多项贴心服务,则为这座群众心目中的好医院锦上添花。 禄劝中医院院长张绍先说:“我们推行首问负责制,只要患者有问题要咨询,无论是医院干部、科室主任还是普通医护职工,全院182名职工,每个人都能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给患者一个满意的答复。” 禄劝作为少数民族众多的县区,为了让部分年龄大不会说汉语的少数民族患者顺利就医,医院推出的彝汉、苗汉双语导诊服务,两名导医通过与少数民族患者沟通交流,准确地向医生传达他们的所需、所求。 同时,新综合业务楼启用后,便在1楼大厅的显眼位置,设立了简易门诊,提供门诊咨询开药、开检查单、化验单等服务,省去了患者挂号、排队等环节的时间,为患者提供便利。每天,前来简易门诊寻医问药的群众达40至50人。 家住县城的任正美,来到简易门诊咨询治疗血糖偏高的用药问题。她说:“简易门诊的医生服务态度好,又方便快捷,为我们省下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在针灸科住院部,茂山镇永定村委会的武子荣,第二次陪伴老父亲到中医院住院治疗腰痛病,他说:“在中医院无论是看病条件、卫生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都扎实,医生认真负责水平高、治疗很有效果,最关键的是费用也很合理。” 在医院五个被评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的临床住院科室的走廊上,均都设有便民服务区,备有微波炉、雨伞、针线盒、轮椅、纸笔等物品,为住院患者提供便利。 张绍先说:“我们的每项便民服务,都是为了让患者和家属在医院安安心心地医好病。” 过硬的医疗技术、一流的就医环境和细致贴心的服务,禄劝中医院领导班子、医疗队伍的用心经营,在群众中树立起了“金不换”的好口碑,让医院成为了全县以及周边县区群众看病的首选。(记者莫衍邹腊) 五华区残联举办残疾人运动会。记者黄晓松摄 昆明市五华区残疾人联合会:让残疾人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重度肢体残疾的熊建华生在一个“一户多残”家庭,曾经是全国举重冠军的他,退役后曾想靠摄影养活一家人,但场地和昂贵的摄影器材让这个本就生活困难的家庭一筹莫展。得知这一消息的五华区残联及时伸出了援手。如今,他已是全省知名的残疾人摄影家。2011年,他的儿子考上了云南某高校,在全家为筹措学费着急时,五华区残联再次给予了5000元的助学金。 熊建华只是五华区残联帮扶的4万多名残疾人的一个缩影。盲人朱惠荣拿到了盼望已久的小家电微波炉;新萌学校的残疾学生拿到了助学金……对于残联来说,这是一件件小事儿,但对残疾人来说,却是一桩桩大事儿,五华残联的帮助让他们有了过上美好幸福新生活的希望和动力。“残联就是我们最亲的家。”在2014年度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子女考入大中专(含高中)一次性助学金兑现仪式上,一位残疾人动情地说。 数据显示,五华区目前共有各类残疾人41717人,占全区户籍总数的6.34%。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对五华区残联来说,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也正是在这份责任的激励下,多年来,五华区残联始终以建设和打造“残疾人之家”为目标,并为之努力。也因为这份努力,今年5月,五华区残联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残疾人之家”的称号。 “做残疾人工作,就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把残疾人事业当做‘家’的事业去打造,让每一个残疾人朋友在这个大家庭里都能开心幸福。”五华区残联理事长黄兴发说,近年来,五华残联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截至目前,五华区已初步建成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在帮扶残疾人方面,五华区是全省县区中力度最大的。从2009年起,五华区就在全省率先实行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普惠加特惠”政策,凡是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残疾人,其领取的低保金就在正常标准的基础上增加20%。2012年7月,又将全区所有符合参加养老保险的持证残疾人养老保险纳入补助范围。 5年来,五华残联先后为1775名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和困难残疾家庭子女发放“春雨助学”助学金53.25万元;免费为1578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安置267名残疾人就业;在全省首家建立5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建成全省首家残疾人日间照料站…… 2011年,五华区又在全国首创贫困残疾人“百户千人”帮扶行动,从居家生存环境、生产生活、康复、就学、就业等方面帮助辖区残疾人。截至去年年底,共有516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得到“百户”帮扶,12000人(次)得到“千人”帮扶,帮扶金额达321万余元。今年,五华区残联又梳理了各残工委成员单位近年来出台的39个扶残助残政策,编印了《五华区扶残助残政策文件汇编》。 出色的成绩带来了一连串荣誉,也使五华区残疾人工作真正做到“全国有影响、全省当标杆、全市作示范”。但对五华区残联来说,还有着更大、更长远的目标,“帮助广大残疾人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一位残联工作人员说,他们希望让辖区所有残疾人能在残联这个“大家庭”里,感受到幸福和温暖,并为他们找回自信,追逐梦想。(记者贾献培) “好干部、好班子”提名奖 提名好干部(10人) 16年办理千余件“铁案” 姓名:王 蕾 单位及职务:昆明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王蕾1998年大学毕业后到昆明市人民检察院工作,16年来始终扎根在公诉战线,办理了1000余件一审公诉案件和二审监督案件,平均每四到五天就要办完一起案件,跟办案期限赛跑成为了她工作的常态。 在繁重的办案压力下,她所办理的案件不仅件件是“铁案”,而且其中大多数堪称“精品案”。 多年的公诉工作,让王蕾养成了“多一点”的习惯。“今天比昨天多努力一点;每个案件审查多细一点;每个证据把关多严一点;对每个当事人多耐心一点。”因为这“一点”,王蕾的公诉工作总是要多出彩一点。2011年王蕾承办的抗诉案件成功改判数高达昆明全市改判案件数的三分之一;2013年,王蕾抗诉的18件案件,有16件获得改判,占全市改判数的50%,这个成绩的取得,与她平时的努力分不开。 “亲民书记”与民成挚友 姓名:何跃龙 单位及职务:五华区莲华街道党工委书记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2013年7月19日,昆明连降暴雨,何跃龙连夜赶到街道,和所有工作人员救灾十余个小时,险情得到快速处置,无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2013年迎南博,面对街道工作历时长、要求严的空前压力,他坚持一线指挥协调,莲华街道以整洁、有序的形象迎接南博会的到来。 他总结出自己的工作方法,提出“实力莲华、和谐莲华、美丽莲华、平安莲华、特色莲华、活力莲华”的发展定位,2013年街道完成内资5.5亿元、外资654万美元,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在扶贫帮困中,他自己拿出慰问金走访困难党员、困难家庭,他和每个居民成为知心朋友。 这些,只是莲华街道党工委书记何跃龙在街道工作成绩中的一小部分。6年来,他勇于担当,在基层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贡献,先后被评为“先进基层党务工作者”。 3年为民办实事40多件 姓名:戚凤玲 单位及职务:盘龙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监察室副主任 推荐方式:群众联名推荐 今年是戚凤玲担任驻新街社区常务书记的第三个年头。3年来,戚凤玲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走访农户察看民情,撰写民情日记380篇。 在走访村民时,每个村民存在的困难和意见建议她都认真记下,她的本子里记录着村民的各种意见建议143条。记下之后,她都要跟同事和相关部门讨论,可以解决吗?怎么解决?听说村民生活困难,她在全局发起了“红盾爱心行”扶贫济困捐款捐物行动,为村民募集捐款5万多元;看到村里小学生缺衣少食,她主动联系企业为新街小学生捐赠价值2.5万余元的运动校服203套、运动鞋71双;知道村里用水困难,她为村民争取了80万元水利工程建设款。 3年来,她为村民办实事40多件,新街村的村民亲切地称呼她为“戚大姐”。 “订单”种菜引领村民致富 姓名:石 杰 单位及职务:昆明市委办公厅调研员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2012年昆明市“四群”教育活动启动,56岁的石杰勇挑重担,乐于奉献,主动请缨前往“两区”龙池村驻村开展工作,一干就是3年。 石杰经过走访调研总结,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广泛宣传绿色、环保、低碳的生产方式,推广特色蔬菜种植,引入云南升阳农产品公司,发展“公司+农户”订单式特色蔬菜种植项目,在龙池村引入特色蔬菜种植200余亩,为农户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石杰在这片边远少穷的红土地上默默奉献、辛勤工作,足迹踏遍了龙池的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700余户家庭,先后为村里引入特色蔬菜种植、建设村民饮水工程、帮扶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筹建老年活动室及完小多媒体教室等,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认可,被大家亲切地称作“石大哥”。 推动骨科医疗水平上台阶 姓名:段映海 单位及职务:富民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20年前,段映海放弃留校和在省市级医院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富民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成为富民人民的“白衣天使”。 2002年,在段映海的建议下,富民县人民医院外科组建了骨科专业组,段映海带领专业组把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多年刻苦钻研,他带领科室先手开展了骨科治疗新技术。10多年来,骨科先后开展新技术新业务40多项,成功主持手术近千例,为患者解除病痛,富民县的骨科水平上了新台阶,骨科病人转院率从2001年的85%下降到2%。 如今,富民县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外科成为县医院的品牌科室。 让脏乱差不过夜 姓名:方 华 单位及职务:宜良县环境卫生管理站副站长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军人出身的方华,2005年因对环卫工作的热爱,选岗到了宜良县环卫站,成为一名基层的环卫工人,在环卫战线上一干就是9年。如今已经是环卫站副站长的他,仍然坚持在一线工作。 晨曦微露,他就开始一天的工作;遇到突发事件,他总是第一个到现场;他是效率之王,曾经发生在辖区的油污污染事件,他10分钟赶到现场,两个小时便使环境卫生恢复正常。 方华是群众的朋友,面对经营户对门前三包的误解,他总是默默地干活,一次、两次、三次,经营户渐渐被他感化,拿起工具和他一起干,他便慢慢和经营户交谈,最后得到经营户的支持,还成为方华的“眼线”,哪里有卫生死角,他们就会拨打方华的电话,而他总是那句——“在哪里?好好,我马上过去处理!” 把38位孤寡老人当爹妈 姓名:代琼兰 单位及职务:西山区下冲社区居委会监督委员会主任兼社区党总支上冲党支部书记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照顾孤寡老人,供养贫困可怜的孩子,多年来代琼兰像亲人一样成为老人孩子的依靠。 1973年,代琼兰开始义务照顾上冲村的孤寡老人王刚,老人住院,她不仅承担医药费,还给老人送饭、送水果,陪老人聊天,给老人擦拭身体,她尽到了“女儿”的孝顺。从收养第一个老人王刚至今,代琼兰的老年公寓仍供养着团结街道办事处7个居委会的38名孤寡老人。 她租赁山坡地30亩,自己出资建盖“幸福乐老年公寓”, 解决了近120位老年人的食宿,让老人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筹办老年公寓以来,代琼兰牵头,通过各种方式筹资1100万元,用于老年事业,为养老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为农民工讨薪82万 姓名:宋定文 单位及职务:度假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群众联名推荐 “做好工会工作没什么诀窍,需要的是对自己从事职业的崇高使命感以及对职工群众深厚的感情,只有这样你才会真心付出。”宋定文说,工作必须进社区、下基层、走企业、到困难职工家庭。 宋定文把自己工作的主战场放在了基层、放在了服务职工上,为维护职工和农民工合法权益,他四处奔走、苦口婆心、费尽周折,多年来协调处理了一件又一件维权案例。很多农民工都为他送上了锦旗,其中,他帮助大理死亡农民工讨回安葬及补偿费,帮助宣威农民工追讨“血汗钱”……他为60多名四川农民工讨回29万余元工资,同时配合劳动部门为农民工追讨回82万元工资。 有时候,看到农民工无钱回老家,他还用自己的钱垫付工资给农民工。 “玉米升级” 亩产倍增 姓名:孟明才 单位及职务:东川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1990年孟明才来到东川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事玉米育种工作,从此25年如一日,刻苦钻研玉米育种,提高粮食产量,让农民实实在在获益。 25年来,他往返育种田路程达6万多公里,通过不断地观察和选择,终于培育出了优良玉米自交系,组配出优良玉米杂交组合。他为了多生产出种子,向朋友借钱并抵押自己的房产证,租用土地73亩,先后培育出“东玉1号”、“东玉2号”,其中,“东玉2号”使亩产增收116.7千克,列试验产量第一位。 他把大部分精力倾注于玉米育种工作,群众亲切地叫他“玉米升级师”。 助农民大发“洋芋财” 姓名:杜春永 单位及职务:寻甸六哨乡农业科科长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杜春永是研究种植马铃薯的专家,二十多年扎根农村,从事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实验示范工作,他先后引进“威芋3号”、“滇薯6号”、“丽薯7号”等,如今“合作88号”每年都为农民增收上亿元。 1990年,因马铃薯得了癌种病,山区农民主要作物没了收成,眼看就要饿肚子,还是学生的他就在老师指导下,到环境艰苦恶劣的高峰村进行研究,经过5年的艰苦工作,终于引进抗病品种“I—1039”,在1996年试种成功。 多年来,杜春永全身心投入马铃薯的实验示范及推广工作。2007年,杜春永又引导六哨有条件的农户注册成立寻甸谐和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这几年干旱的情况下,灌溉区域比无灌溉条件区域每亩增产1吨多,仅此一项,每年合作社员可增收100多万元,户均增收5000多元,实实在在为百姓谋福利。 提名好班子(10个) 石林县公安局:到边远乡镇为群众检车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一直以来,石林县公安局用实际行动做到联系服务群众走到“最后一公里”。每个月,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都会带上计算机、打印机,到边远乡镇临时便民点为群众服务。 在了解到边远乡镇村民摩托车年度检查都要往返县城,石林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本着问“症”到基层、问“需”到基层、问“计”到基层的工作态度,立即组织民警,每个月都带着计算机、打印机到乡镇临时便民点,为村民集中开展摩托车年度检验。在现场对摩托车人工检验后,还可以通过无线网络签证,摩托车主检验完毕后即可拿到行驶证,节省了群众到县城往返跑的时间和精力。 工作中他们要求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守护员”、“保安员”、“调解员”和“法制员”,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安机关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的新变化。 中共晋宁县六街镇委员会:打造生态小镇护水源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六街镇境内有丰富的磷矿石资源,素有“磷都之镇”的美称,同时也是昆明重要水源——柴河水库重点水源保护区。既要发展经济,又有保护环境的重任,六街镇提出“资源强镇、生态立镇”战略,打造生态小镇保护昆明重要水源。 立足优越的磷矿资源,在做好矿山开采的同时,六街镇注重农业、文化发展。2013年六街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667元,比2007年的2843元增长169.7%。六街镇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建设,完成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作,3个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 五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私人定制”服务百姓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为了方便群众,五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在总服务台设立15项“私人定制”服务,包括自助商务中心,为办事群众提供电脑;开展免费服务,建立流动服务岗,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设置填单区,为群众提供剪刀、老花镜;设置残障人士通道,阅报角,提供免费WIFI; 在大厅配备血压计、应急药品;设立“爱心驿站”关爱社会人群等服务。 同时开展“办事热心、待人公心、解惑耐心、服务细心、真情贴心”的“五心”服务。在窗口工作人员中牢固树立“办好群众的小事就是得民心的大事”、“把服务对象当亲人”的服务意识。窗口工作人员边学边查边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赢得了群众好评。运用新媒体拓展服务空间,开辟了民意沟通新通道。建立六位一体监督体系,真正实现“政务服务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社区居民委员会:24小时“一网打尽”社情民意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针对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群体的特殊性,传统的社区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居民需求。为此,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社区以网络、手机报、QQ、微信、微博为载体打造社区为民服务体系,24小时“一网打尽”社情民意。 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社区还在全省首创了“五位一体”社区为民服务体系,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打造“十分钟便民医疗服务圈”;实现官渡区首家就地受理医保新办理缴费、续费;为商户子女就近入学积极协调、联系学校,解决商户子女就学难的后顾之忧。 前卫街道办事处:“企政居民一家亲” 推荐方式:群众联名推荐 在城中村项目改造过程中,前卫街道成功实现辖区25个居民小组的改造;在群众工作中层层把关,推行节点工作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打造“企政居民一家亲”的和谐局面。 “前卫用100天创造了奇迹。如果是在别的地方,没有个一年半载的,不可能给我们安家落户。”昆明万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王方说。在万达签订招商协议后的100天里,前卫街道得知万达没有合适的办公场所,便主动将最好的办公用房腾出来,供他们免费使用,还为他们安装了专门的电梯,划出专用停车位。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则多人挤用一间办公室,车辆只能停在过道上或其他地方。 城中村改造后,前卫街道办与开发商约法三章,在商业项目建成后为本地居民预留15%的就业岗位,保障部分居民的就业需求。 “两区”乌蒙乡党委:走天梯过溜索为民谋利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2014年5月,以底村最后一批移民搬离甲岩水电站淹没区,至此43户163人开始崭新的生活。 普渡河甲岩水电站是云南省重点工程,项目横跨昆明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及禄劝,建成后将大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电站蓄水后乌蒙乡境内淹没线以下43户163人需要搬迁。以底村位于普渡河深处,地势险恶,为了做好搬迁工作,乌蒙乡党委班子成员走天梯、过溜索,和群众同吃同住,听取他们的心声。了解到村民提出想要改变安置点、提高生活补助等9项要求后,乌蒙乡党委非常重视,把问题向上级反映,最终大部分符合政策的问题得到了落实。 村民李朝红患病没钱医治,党委立即把他送到医院。李朝红出院后说:“感谢你们,没有你们,我早不知去哪了!”今年5月份,以底村全体村民全部搬迁完毕,村民带上和乌蒙乡党委班子成员结下的情谊,过上崭新的、幸福的生活。 昆明市气象局:天气预报成农耕“好帮手”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天气预报准不准,是人民群众对气象工作最为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市气象局力求使气象服务贴近民生,不仅得到群众96.1%的高满意率,天气预报和预警还成为了农民种田的“好帮手”。 什么时候适合播种?什么时候会有灾害可提前预防?这些问题与农业息息相关,天气预报与预警因此成为农业发展的“好帮手”。对此,市气象局在农村地区建成电子显示屏3000多块、气象灾害语音预警大喇叭632个,及时发布气象预测预报预警信息,同时整合发布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建议、农资和农产品供求信息等,被称为农民身边的“气象台”、防灾减灾的“报警器”,栽田种地的“好帮手”、增收致富的“信息窗”。如今,市气象局已在全市建成42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乡村气象信息员1273人,今年还将全市主要农业种植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状元等新型经营主体纳入气象服务数据库,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最大便利。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110个社团丰富童年生活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2000年建校以来,高新一小形成了“尊重差异,赏识个性,让每个生命的色彩更加绚丽”的办学理念、“七彩教育”的办学特色以及“崇尚一流、追求卓越”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体系,课堂处处洋溢着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氛围。 在高新一小,学业成绩并不是评价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校园足球氛围浓厚,“七彩足球”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学校设立110多个社团,各种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美食节、合唱节等轮番上演,构成了学生多姿多彩的“七彩童年”。老师对学生生活上关心,尊重学生的差异,赏识学生的个性,多把尺子评价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促进学生快乐、和谐、有个性地发展,7000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目前,高新一小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已大幅度提升,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 昆明市呈贡区人民法院:远程接访增加办案透明度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昆明呈贡法院建成了远程视频接访室,实现接访可视化、网络化、高效化、透明化等目标,增强了法院办案的透明度和公开度,降低了上访群众的负担和成本。 呈贡法院远程视频接访室的优势在于:接访可视化可以跨越空间距离实现“面对面”即时互动交流,反映诉求,畅通了接访渠道;接访网络化,多点级联部署,从而实现上访群众在所辖区域基层法院与上级法院接访人员的可视化沟通;接访高效化,利用视频系统进行远程接访,畅通了接访渠道,提高了处置紧急、重大接访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阳宗镇脚步哨村党总支:引领脱贫致富路 推荐方式:组织推荐 位于滇中最高峰梁王山北部的脚步哨村,原本是个“荞麦粑粑加洋芋,过年吃米靠救济”的贫苦山村,十多年来在村里党总支成员的带领下,村民开始种蔬菜、种花卉、种药材,开创了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之路,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万多元。 2000年,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阳宗镇脚步哨村党总支带头引进种植豌豆,迈出了脱贫致富第一步,随后引进青白花菜、菜辣椒等特色农业产品,并利用靠近斗南花卉交易市场的区位优势种植百合花,畅销国内外,之后又进一步突破土地种植收入,引进三七种植。目前,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是1990年的28倍,农民户均住房价值18万元,全村90%家庭买了摩托车,30%家庭有小轿车。 经济水平上去了,脚步哨村更注重环境建设,村子变得更加宜人宜居。(文字整理汇编钟士盛) 标签:
麦基晒赛场照:NBA球员生涯平均长度3 虎扑12月19日讯 骑士球员贾维尔-麦基今日更新Instagram晒出一张赛场照(见新闻配图)。配文写道:“能够在全新的赛季继续做我热爱的事情,我心怀感激!第13个赛季!多么美妙的感觉!NBA
达拉斯小牛VS洛杉矶湖人赔率分析:小牛主场大胜湖人 周六NBA:达拉斯小牛 VS 洛杉矶湖人 12月27日早上九点半,NBA常规赛一场焦点战中,小牛主场迎战背靠背的湖人。 小牛已经遭遇2连败,最近两场连续输给老鹰和太阳,隆多
求篮球知识参考资料 篮球场上位置介绍控球后卫(PG)控球后卫(Point Guard)是球场上拿球机会最多的人。他要把球从后场安全地带到前场,再把球传给其他队友,这才有让其他人得分的机会。如果说小前锋是一